【身边最美教师】朱东建:实验室就是他的大舞台
发布时间:2018年10月23日
作者:覃燕丽 古慧婷
编辑:董治安
来源: 校报记者团
浏览量:

 

编者按:朱东建,中共党员,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讲师、博士。他潜心科研,甘于寂寞,实验室就是他的大舞台。从教仅3年,成果丰硕,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2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SCI期刊上发表论文5篇(其中一区2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指导学生获得2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参与指导学生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西区选拔赛中获得金奖、银奖和入围奖各1项。

 

 

一个热爱科研的“实验狂”

 

朱东建,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老师,在别人眼里他就是一名十足的“实验狂”,平时最喜欢的日子便是周末与假期,因为只有周末与假期他才有足够的时间沉下心来做实验。

这天,我们来到他的实验室,看到到处都陈列着各种实验器材,不免透露出极大的好奇心。朱东建老师就为我们演示了一个小实验,一边演示一边为我们答疑解惑,透露着他对研究的一丝不苟。他通过不断地实验来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又通过申报项目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他一直认为,不论项目大或小、经费多或少,都要抓住每一次申报项目的机会,只有申报才有希望获得立项。如果能立项,小项目可以用来做一些前期研究,能为今后的大项目立项增加机会。如果项目没能立项,至少可以锻炼自己写申报书的能力。此外,区级项目或国家级项目申报后都会有评审意见反馈,可以通过对意见反馈的研究来提高下次申报获得立项的可能性。

怀揣着一颗热衷实验的心,朱东建老师紧紧地抓住时光的脚步,努力钻研。在我校从教仅3年,就主持或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2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SCI期刊上发表了《一种灵敏高选择性好检测纯水溶液中铜离子的新型比率荧光探针》等5篇论文,申请了《一种基于半花菁的铜离子比率荧光探针及其制备与应用》等国家发明专利4项。

在取得这一系列的科研成果后,朱东建老师依旧是不忘初心,坚持本真。他说,呆在实验室,如果不实验,人就会堕落。

 

 

不骄方能师人之长

 

一个成功者所知道的,除了勤奋,便是谦逊。从小就对生物感兴趣的朱东建老师,本科就读于长沙理工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在温州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为了更加深入地研究,他又考上了中国科学院获得了博士学位。

虽然被评为了学校的“身边最美教师”,但朱东建老师认为自己并没有惊人的事迹,更没有辉煌的成就,他的成长和取得的一点点成果皆来源于学校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支持。他表示,学习就是最大的老师,尤其是在科研中,一遇到不会或者是知识较浅薄的地方,自己就会主动去查找相关资料,向同事咨询意见,通过大量的实验将自己不懂的地方一一搞清楚。在教学工作中,朱东建老师也选择与学生一同学习,一起进步。他认为在学生身上自己学到了如何与他们相处,如何与他们一起进行课堂的教与学,看到他们每一个人在学习和生活上都能够有所收获,就为他们感觉到开心。

“与科学家相比,我这一点成就微不足道,我还需要不断努力,朝着他们的方向前进”。朱东建老师谈到,自己来校3年,深刻感受到学校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学校进入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全国本科高校300强、第三方机构软科发布的2018“中国最好大学排名”600强,平台更大了,机会也更多了,自己更要不断地向同行学习,向前辈学习,向优秀的科学家学习,争取将科研工作做得更好,为学校的转型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个学生的教育都不能落下

 

古语有云:“学贵得师,亦贵得友。”朱东建老师希望自己在成为一名“良师”之余还能成为学生的“益友”,在课堂上做一名认真的教师,在生活中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课余时间,他经常和学生一起交流沟通,关注学生身心成长,以朋友的身份融入学生当中,对一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他也会循循善诱。他的一个学生告诉我们,自己曾遇到过一段学习状态低迷的时期,是朱东建老师时刻关注着他的学习生活,教导他以学业为重,要努力提升自身的修养素质。“一个学生的教育都不能落下”,这是朱东建老师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他一直秉承的教学原则。

“朱东建老师幽默和蔼,而且非常关心我们的生活,是一个可敬、可爱、认真负责的老师。”这是学生对他的评价。朱东建老师认为,对学生的关心是应该的,无论何种情况,都会尽最大的努力去帮助那些遇到问题的学生。他与学生共同学习,耐心引导,细心关爱,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 

一位好老师,胜过万卷书。在学校任教3年来,朱东建老师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指导学生获得2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参与指导学生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西区选拔赛中获得金奖、银奖和入围奖等奖项。

作为一名教师,把学生培养好,就是我最大的收获,这便是朱东建老师在教学工作中一直在践行着的思想理念。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未来的教学之路还很漫长,他认为在这条道路上应该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积累教学经验,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