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门课太实用了!我校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5日
作者:董治安、黎娟
来源: 贺州学院党委宣传部、教务处
浏览量:

为响应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需求,培养具备AI素养的复合型人才,我校于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分别面向全校理工类、文史艺体类专业学生开设《人工智能导论A》《人工智能导论B》通识教育选修课,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虚拟教研室协同共建及“AI+专业”融合创新等举措,取得阶段性成果,并深得学生喜爱和称赞。

创新教学模式:打破学科壁垒,激发学生兴趣

该课程采用“16学时线上自主学习+16学时线下深度研讨”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覆盖全校理工类、文史艺体类专业学生。线上依托“学习通”平台提供视频讲座、互动测试等资源,线下聚焦案例研讨、伦理辩论及实践项目,通过翻转课堂实现“基础学习线上化、能力培养高阶化”。

同时,学校创新推出“AI+专业”试点模块,组织跨专业教师团队开发融合课程。例如,《智驱交通新航道:人工智能在交通运输前沿领域的拓展应用》获批广西普通本科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交叉融合”模块首批上线案例,展现了AI技术赋能传统学科的潜力。

“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我们致力于让学生感受到AI的‘可用’与‘有用’,从内在激发学生学习AI的兴趣。”人工智能学院教师肖租秀表示。课程通过真实场景模拟、跨专业团队协作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AI+专业”的双重视角,提升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思维。

图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师为学生讲授AI+传媒

学生反响热烈:从认知到实践,收获多维成长

本学期课程吸引250余名学生选修,涵盖理工、文史、经管等学科,选课学生普遍认为,该课程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有效提升了AI工具应用能力,为今后的学习与职业发展拓宽了视野。

通过问卷调查与学生访谈了解到,学生们对课程的满意度较高,认为课程不仅提升了他们对人工智能的认知水平,还激发了他们对相关领域的兴趣,甚至也有学生部分学生已尝试将AIGC技术应用于创新创业项目。“人工智能通识课让我意识到AI不仅是技术,更是提升专业技能水平的工具,现在我能用AI辅助高效完成纪录片脚本优化和制作。”在学习了相关课程后,文化与传媒学院卓越班学生粟盈盈兴奋地说。

经济与管理学院2024级数字经济专业学生吴昊均也表示:“这门课太实用了,让我学会用 AI 完成复杂的任务,PPT快速制作、海报设计,图形可视化、图片视频制作与去除水印等等, 我切实感受到了人工智能技术的魅力。”

图为视觉传达设计学生在学习AI+设计

阶段性成果:虚拟教研室助力资源共建共享

由多学科教师组成的“人工智能通识课虚拟教研室”成为课程提质的核心引擎,通过集体备课、案例评比、经验分享,共同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教研室共有6位不同专业老师参与授课,各专业教师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开发“AI+专业”融合课程,设计实践性强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AI对专业的赋能。同时,还实施“AI+专业”试点教学模式,帮助教师将AI融入专业教学,打造既懂专业知识又掌握AI应用的复合型教学团队。

为了解决教学资源滞后、跨学科融合深度不足等问题,教务处处长陈宜虎表示,下一步将联合企业开发行业应用案例库,扩大教师跨学科培训规模,把试点经验推广至全校通识课程体系,并探索与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的课程共建,为培养适应智能时代的复合型人才开辟新路径。

undefined

图为学生在进行AI+无人机实践课


( 编辑:董治安 审核:麦茂生  )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