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十四五】以“产教融合”为核心 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范式
人工智能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纪实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2日
作者:唐翠妃、余长庚
来源: 贺州学院党委宣传部、贺州学院人工智能学院
浏览量:

【编者按】为集中展现我校“十四五”期间各二级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中的独特风采与丰硕成果,特策划推出“回眸十四五”系列专题报道。本系列将逐一走进各二级学院,深入挖掘其建设内涵、特色亮点与积极贡献,多维度展现我校富有创新活力的育人体系与学术格局。这一期,让我们走进人工智能学院(现代产业学院)。

在数字浪潮奔涌、智能科技重塑世界格局的今天,我校人工智能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应时代之召,秉持创新之魂,以服务区域发展为己任,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校—企—政—研”四位一体协同发展之路。学院紧密对接国家战略与地方产业需求,致力于培养面向未来的高素质应用型AI人才,为区域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提供可借鉴的“贺院方案”。

undefined

与广东省琶洲实验室(黄埔)签订人工智能领域合作协议

undefined

5G+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构建“三通三合两顶”特色内核,筑牢产教融合育人根基

人工智能学院以深化实践“三通三合两顶”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学院办学特色核心载体,从根本上破解了“校热企冷”“学用脱节”的传统办学难题,让“产教融合”从理念落地为可操作、可复制的育人体系。

课程贯通实现“产业需求进课堂”。人工智能学院联合中兴通讯、广州广合科技等龙头企业,共同开发46门产教融合型项目化课程,企业工程师授课占比超30%,60%以上教学内容源自企业真实项目与前沿技术。其中《企业防火墙构建VPN虚拟仿真实验》获批自治区级一流课程,成为“教学标准与行业标准互认”的品牌课程标杆,校企“一课双师”课程《现代移动通信系统》获自治区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直接推动通信工程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对口率突破90%。平台贯通打造“校企协同实训圈”。建成了人工智能实训中心、工业互联网实验室等56个校企联合平台,配套15个智慧教室及49门课程资源库,2025年引入DeepSeek-R1大模型搭建的“贺小智”智能助手与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形成“线上+线下”“虚拟+真实”的全场景实训品牌平台。该平台年均服务学生实践教学超5800人次,支撑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等高水平赛事中斩获国家级奖项58项,成为“以赛促学”的品牌孵化阵地。评价贯通建立“能力导向新标尺”。打破“一张试卷定成绩”的传统模式,实施“课程考核+项目答辩+职业认证”多元评价体系,将实践学分占比提升至35%。依托自治区级信息与制造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构建“虚实结合”的智慧评价场景,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达标率较传统模式提升40%,该评价体系被列为学校特色教学改革案例推广。

此外,“顶格培养”与“定制培养”作为品牌延伸,通过选拔优秀学生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深造,与平桂区政府、广西贺州生态产业园共建4个产业学院,联合企业开设4个定制班,形成“AI+产业学院”“厂中校”等特色子品牌方向,让“产教融合”品牌覆盖不同层次学生需求,实现校政企三方联合办学培养人才。

学院获自治区教学成果奖、一流本科课程的证书

选派优秀学子赴桂林理工大学深造

学生在对自己研发的机器人进行测试

立足贺州服务“双区”,彰显产教融合品牌效能

人工智能学院始终坚守“扎根地方,服务双区(中国-东盟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的办学方向,将自身发展深深嵌入贺州乃至广西的经济社会发展蓝图,并将“产教融合”品牌优势转化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实现“办学有特色、服务有成效”的品牌建设目标。

专业集群对接产业需求。围绕贺州市碳酸钙、电子信息、智慧农业三大支柱产业,以及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制造、数字经济领域发展需求,人工智能学院构建“人工智能+”专业集群,新开设智能制造工程、机器人工程等5个前沿专业,形成“专业群对接产业群”的品牌专业布局。其中,通信工程专业近三年毕业生30%入职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企业,平均薪资高于同类院校10%,成为“区域产业人才供给”的品牌专业。科研平台反哺地方发展。以“博物馆数智化广西高校工程研究中心”“数字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为依托,学院近三年承担横向项目45项,累计到账经费达460万元。研发的智慧农贸系统使贺州市农贸市场管理效率提升30%,贺州高新区企业特色资源数据库、农业产品管理系统 等技术成果直接服务地方产业数字化转型,“科研反哺地方”成为人工智能学院“办学特色”的重要标签。双创孵化培育产业新力。人工智能学院依托国家备案众创空间打造“AI+创新创业”品牌孵化平台,培育42个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团队,学生团队先后斩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广西赛区金奖,部分项目实现成果转化,年均带动地方就业超260人次,成为“以创促业”的典范。

成立数字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学生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展现风采

构建“四位一体”产教融合共同体,提升品牌建设生态位

人工智能学院的“办学特色”并非“孤军奋战”,通过构建“校—企—政—研”四位一体协同机制,推动单一学院“办学特色”品牌升级为多方参与的“产教融合共同体”。

校企协同深化品牌合作。人工智能学院与中兴通讯等企业共建“两院一体”教学组织,实现“八个共同”协同育人机制;与广东泰迪智能科技联合开展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与教材编写,形成“企业出题、学校解题、共同受益”的品牌合作模式。2024届毕业生秋季双选会吸引49家用人单位提供1500余个就业岗位,“就业帮扶工作室”通过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设计,使毕业生入职适应期平均缩短至1个月以内,“校企协同就业”成为品牌亮点。校政协同强化品牌支撑。依托政府专项资金,建成总投资1.4亿元、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聚焦智能制造、5G通信、农业物联网三大品牌方向,累计吸引粤港澳大湾区300余家单位前来考察交流,成为“区域产教融合示范基地”的品牌标杆。当地政府还出台专项政策,支持学院与地方企业联合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每年定向输送技术人才超300人。校研协同提升品牌高度。联合科研院所建立19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近三年教师主持国家级项目11项,获发明专利11项,将科研成果转化为23个教学案例融入课程体系,实现“科研反哺教学”的品牌升级。其中“数字农业智能监测技术”研究团队,不仅为地方农业提供技术支持,还培养出50余名懂技术、接地气的“新农人”,成为“科教融汇”的品牌代表。

“订单式”人才培养现场

“5G+人工智能未来工场”实验室

谋划“十五五”,打造新未来。人工智能学院将不断丰富“办学特色”的内涵与外延,从三个维度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核心品牌发展:打造“定制化培养”子品牌,联合粤港澳大湾区头部企业开设“AI工程师订单班”,实现人才的精准输送;建设“区域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品牌平台,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拓展“国际合作”品牌维度,融入东盟教育合作网络,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资料来源:人工智能学院)

( 编辑:唐翠妃 审核:董治安、麦茂生  )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