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集中展现我校“十四五”期间各二级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中的独特风采与丰硕成果,特策划推出“回眸十四五”系列专题报道。本系列将逐一走进各二级学院,深入挖掘其建设内涵、特色亮点与积极贡献,多维度展现我校富有创新活力的育人体系与学术格局。这一期,让我们走进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我校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自成立以来,始终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学科专业同步发展,产学研创协同育人”的办学理念,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经过多年探索与积淀,学院逐步构建起以“产业需求驱动学科建设、科研平台赋能教学创新、产教协同服务地方发展”为核心的育人体系,形成了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

朱蓓薇(左二)在广西六堡茶(贺州)工匠学院调研指导

“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教师第一党支部
立足产业需求,构建特色学科集群
学院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积极对接广西尤其是贺州本地资源与产业布局,构建了涵盖食品科学与工程(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食品质量与安全(省级一流专业)、生物工程、茶学四大本科专业的特色学科集群,覆盖了从原料到产品的食品全产业链及地方特色生物资源开发需求。
食品科学与工程是广西唯一的食品类一流学科,两度入选自治区级一流学科建设名单,重点开展食品采后保鲜与深加工、质量安全控制等方向研究,旨在通过技术创新减少损耗、提升品质、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助力传统食品工业化与地方产业升级。
在推动科研成果服务地方方面,学院打造“博士教授工作站+乡村振兴服务团”的立体化服务平台。以任爱清团队承担的“贺州香芋高效栽培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项目为例,该团队围绕贺州香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针对产业链中的共性技术难题开展全链条攻关,从品种筛选、种苗繁育到轻简栽培、病虫害防控,再到贮藏保鲜与加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体系并制定相应技术规程,成功实现成果转化与推广,助力贺州香芋这一优势特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依托茶学专业,学院牵头成立广西(贺州)六堡茶工匠学院,培养兼具工匠精神与创新能力的知识型、技能型人才, 致力于推动六堡茶工艺传承与现代技术融合,为广西六堡茶及特色优势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学术与人才动能,助力地方茶产业发展。

贺州香芋高效栽培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项目

六堡茶工匠学院承办了多期贺州市茶产业技能提升培训班
深化科教融合,构建科研反哺教学良性生态
学院依托广西康养食品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广西水生蔬菜保鲜与加工工程研究中心等16个自治区级科研平台,聚焦地方特色资源持续开展有组织科研。通过“项目贯穿式”培养机制,学院将科研成果系统融入课程建设、实验教学、毕业设计与大创项目,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应用—教学转化”的良性生态。
例如,宋慕波团队研发的“马蹄保鲜与加工技术”成功突破产业瓶颈,实现成果转化,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超过5亿元。相关技术被提炼为《果蔬采后生理与保鲜技术》《食品加工新技术》等三门校企共建课程,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直接接触到来自产业一线、经过市场检验的先进技术与理念。
学院科研实力逐年稳步提升,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项、自治区级项目43项、横向项目近100项,科研经费突破1000万元。科研项目不仅驱动了学科发展,更通过“科研项目课程化、创新训练全员化”的改革,有效促进了“科研反哺教学”,构建了一条创新的实践育人路径。
近五年来,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成果丰硕。学生团队获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银奖1项,自治区级金奖6项、银奖9项、铜奖24项;立项国家级大创项目16项,自治区级大创项目62项;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赛事中获区级以上奖励70项。

学生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
依托地方资源,构建产教融合新生态
学院深度推进产教融合,与广西贺州西麦生物食品有限公司、广西正大集团、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东莞徐福记食品有限公司等区内外知名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深度合作关系。通过开展实习实训、联合技术攻关、共建产学研平台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建立高效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实现“人才共育—技术共研—成果共享”的可持续发展,不断强化实践育人环节,为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方面,学院积极探索高层次人才培养路径,通过与大连工业大学、广西科技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构建“本-硕”贯通的培养双轨体系。截至目前,已累计为行业培养食品工程领域硕士研究生80余名。联合培育的成果,直接支撑学院在2024年成功获批“食品与营养”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标志着学院在学科建设上实现跨越式发展,科研能级显著提升,师资结构持续优化,办学层次迈上新台阶。

2025年学院迎来首批食品与营养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院与区内外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
面向“十五五”,学院将进一步强化高水平学科建设:以博士点申报为牵引,优化学科布局,培育食品营养与健康、生物制造等新兴交叉方向,打造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食品学科高地;推动科研创新能级提升:加强有组织科研,聚焦康养食品、绿色加工、智慧农业等前沿领域,力争在国家级重点项目和高水平成果转化上实现新突破;深化产教融合机制: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和研发中心,提升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能力;构建高质量育人体系:推进“课程—项目—竞赛—孵化”一体化双创教育模式,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素养,培育更多适应新质生产力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升开放办学格局:拓展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及行业企业的实质性合作,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联盟,增强学院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贡献度。
立足新起点,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将继续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定位,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学科建设水平,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资料来源: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