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推动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深度融合。近日,我校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走进定点帮扶村、文华社区、爱莲社区、八步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地,开展“非遗进课堂”系列实践活动,通过创新设计的非遗幼儿特色课程,为当地儿童带来沉浸式文化体验,获得师生家长的一致好评。
扎染之美:在指尖绽放的非遗魅力
我校“第一书记助理·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组织当地学生开展扎染工艺研学活动。志愿者们通过讲解扎染历史渊源、演示制作技法,带领孩子们亲手体验捆扎、浸染等工序。一方方素布在孩子们手中幻化出独特纹样,传统工艺的种子悄然播撒心田。“看到孩子们举着作品欢呼时,我们真切感受到非遗传承的意义。”实践团成员张梦圆感慨道。

图为我校志愿者教小学生制作扎染的材料

图为我校志愿者与小学生合影
双语非遗:让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外国语学院“青语传薪·艺韵乡行”实践团创新推出“英语教育+非遗手作”特色课堂,为230多名社区及贫困村儿童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课堂。留学生志愿者设计的“生肖英语闯关赛”将语言学习与民俗文化巧妙结合,“国际文化角”成为了中外文明对话的窗口。漆扇绘制、壮锦冰箱贴DIY等活动中,孩子们用英语描述制作过程,在动手实践中实现文化自信与中英跨文化交流。活动中,共有95名儿童完成122件作品。
实践团负责人奉天睿表示,活动创新采用“英语为媒介,非遗为载体”的双向赋能模式,在提升乡村儿童国际交流能力的同时,也以青年视角激活非遗文化活力,真正实现“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图为我校留学生在陶陂村给小学生上英语课

图为我校志愿者与小学生合影
文明实践:传统技艺焕发时代生机
设计学院“非遗传承润童心·设计赋能助振兴”实践团联合八步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文明暖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暑期专项行动,通过移风易俗知识“滚轮”游戏、“投壶”游园活动、非遗拓印体验、剪纸制作及“山歌对唱”等活动,让群众深入了解传统技艺的精髓,深化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
“我们向瑶乡的孩子们和旺黎村的村民们传授了拓印、剪纸、竹竿舞等非遗技艺,也了解到黄洞的盘王节、长鼓舞,以及南乡特有的装黄、舞火猫等文化习俗,这是一场双向的学习之旅。”实践团成员蔡则许谈到。

图为我校志愿者与黎旺村村民开展竹竿舞等互动活动

图为我校志愿者在黄洞乡组织小学生开展剪纸体验活动
我校将继续通过暑期“三下乡”的形式,持续打造“非遗+”实践育人品牌,通过青年力量架起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桥梁,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