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之名,赴时代之约。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暑期伊始,我校“第一书记助理 助力乡村振兴”践行团先后奔赴我校定点帮扶的昭平县平田村、古莲村、九如村樟村村、陶陂村等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墙绘、非遗教学、科学实验、田间地头劳作……贺院青年把课堂搬到乡村,用汗水与热爱在乡村振兴一线绘就一幅亮丽的青春画卷。
田野劳动:把“粒粒皆辛苦”刻进青春年轮
七月骄阳似火,玉米地里金黄耀眼。实践团在老乡指导下割秆、掰穗、装袋,汗水浸透衣背,手掌磨出红痕,却无人言苦;在老乡家中,实践团成员还体验了包糍粑,大家围在一起揉面、裹馅,用芭蕉叶包裹糍粑,大家做得有模有样,尽管“作品”形状各异,但分享时的笑声里却盛满了协作的甜,这些劳动中的细节成了课本外最生动真实的劳动教育。

图为我校师生在帮助村民收玉米

图为我校学生在学习做当地的糍粑
墙绘与清洁:让乡村“颜值”与“气质”齐升
清晨六点半,实践团成员已蹲在墙边调色、勾勒,为村里添抹亮色,墙面在他们笔下化作稻浪、燕子、孩童。他们还拉着村里孩子一起涂鸦,村里孩子踮起脚尖共同完成作品,并自豪地说道:“这是我们村最美的墙。” 实践团成员们还开展美化乡村行动,他们手持扫帚、铁铲推着推车等清洁工具,穿梭在乡间小路和各个角落,认真清扫塑料袋、食品包装等各类垃圾,用行动为乡村环境贡献力量。一支画笔、一把扫帚,绘出乡村新貌,也扫出文明新风。

图为学生在村里美化围墙

图为学生在开展乡村清洁
入户走访:把政策与关怀写进百姓心坎
在陶陂村的高龄老人家里,实践团成员耐心帮着,完成高龄认证手续,听老人讲过去的故事。在樟村的烟草地,大家跟着烟农学习采摘、晾晒的工序,在烈日下记录下作物生长的点滴。期间,实践团成员们还将防诈骗、防溺水宣传单贴在村委会,用方言给老人讲解“陌生电话别轻信”,教孩子们背防溺水口诀……。方言讲解让老人频频点头“记住了”。一次次入户、一声声叮嘱,把青年服务社会的情怀融进乡村烟火。

图为学生在与村里老师拉家常

图为学生在挨家入户开展平安知识宣传
数字建档:为乡愁留下“青春底片”
在古莲村,实践团成员用行动守护村落文化。他们走村入户,对村里的老榕树、祠堂等,建立“数字档案”留存村落记忆,通过学习推广“豆腐酿”技艺延续舌尖传承,他们还入户向村民们推广使用普通话。无人机科普活动,更是吸引住了乡村娃,他们满是好奇而渴望的目光。科技与文化携手,让传统村落焕发时代生机。

图为学生在乡村拍摄记录

图为学生在进行无人机科普活动
文艺晚会:让乡村夜晚“亮”起来
夜幕降临,平田村文化广场灯火璀璨。《布衣者》《早安中国》《我的中国心》等节目轮番上演,掌声、笑声、歌声交织成最动人的乡村夜曲,吸引了众多村民驻足观看。文艺晚会不仅为乡村夜晚增添了欢乐氛围,更拉近了实践团与村民的距离,用文艺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也让大家在欢声笑语中,感受到了温暖与凝聚力。

图为晚会现场

图为晚会现场观看节目的村民
青春感言:把成长写进乡土
“教室的地铺是友谊的起点,我们把汗水酿成了志同道合的情谊”“孩子们举起作品时的雀跃,是我见过最美的风景”“掰玉米的酸痛,是青春最深刻的勋章”,贺院青年在实践中感慨颇多。活动期间,他们在泥土里拔节孕穗,在奉献中淬炼成钢,真正读懂了教育、劳动、服务的时代内涵。

图为“三下乡”学生掠影
从“象牙塔”到“泥巴墙”,从“书卷气”到“泥土香”,贺院学子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乡村所需,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他们表示,将带着这份滚烫的记忆,以更加成熟自信的姿态,奔赴下一场山河远阔,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续写无愧青春、无愧时代的新篇章。(内容来源:贺州学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