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上,教师肩负着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担当着科技创新的时代重任。值此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校以“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为主题,开展2025年“师德标兵”“优秀教师”等专访,集中展现一批扎根讲台、潜心育人的先进典型,以此弘扬尊师重教风尚,凝聚教育强国力量。
在我校设计学院,有这样一位老师:他既是深耕讲台的“双师型”教师,也是活跃于行业一线的实践者。他不仅带领学生在专业竞赛中屡获佳绩,更指导学生将设计成果转化为社会服务。他就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副教授陆国辉——我校2025年“师德标兵”获得者。他现担任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审专家、中国国家创业实训指导师。

图为陆国辉老师
文化传承:让地方民族文化“活”起来
面对设计教育中文化传承的现实课题,陆国辉以地方民族文化为切入点,构建“沉浸式+实践型”教学新范式,帮助学生在专业训练中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他以“数字方言博物馆”课程为例,深度融合贺州语言文化博物馆资源,打造方言文化沉浸式互动教学平台。学生通过抽取方言身份卡、台词本参与角色扮演,切身感受语言魅力;借助方言IP文创设计任务,完成从文化感知到视觉表达的创造性转化。这一模式以“书本知识—场景互动—创意输出”为主线,有效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非遗文化的热情。相关项目不仅荣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家级铜奖,还获批自治区级教改项目,为设计类专业课程融入文化元素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陆国辉表示,“文化传承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要通过设计融入当代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建立文化自信。”在这一理念指导下,他带领学生深入参与瑶族文化设计实践,将传统纹样、节庆符号转化为现代文创产品,应用于贺州市20周年庆外墙围挡及东融基地文化墙设计,实现了“非遗资源化”,既为地方文化注入新活力,也让传统非遗在现代空间中焕发新生。

图为在贺州语言文化博物馆开展教学
实战育人:让实践教学“动”起来
陆国辉坚持“设计是做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教学理念,始终强调实践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近年来,他将主持的17项横向课题,如上海外滩夜景灯光设计、广东郁南县磨刀山遗址展示馆壁画设计、贺州本土文化推广等真实项目引入课堂,让学生直面现实需求,参与项目设计与实施,有效提升专业能力。
为缓解学生在实战中因能力不足而产生的焦虑与挫败感,他提出“结构化项目实践法”,将复杂项目拆解为多个阶段任务,引导学生分步骤、系统完成从需求分析到成果落地的全过程,以“小步快跑、迭代推进”的方式提升综合实战能力。
韦丽闲是他曾经带过的一个学生,研究生毕业后又回到贺院任教,在谈及陆国辉老师时,她说:“陆老师不仅教我专业知识,更让我悟透了专业成长的核心。如今站在讲台上,我依然感念当年跟他学习的点点滴滴,那些实践经历是我设计生涯的启蒙课。”让韦丽闲最难忘的经历是参与磨刀山遗址展示馆壁画设计,面对“用设计还原历史”的需求,初出茅庐的她空有理论却束手无策。“陆老师没有直接给我们答案,而是用‘结构化项目实践法’带我们拆解任务,此时我开始对他常说的‘设计是做出来的’这句话有了真切感受。”正是这样的训练,让韦丽闲学会了从需求出发的思考方式,更培养了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
面对具体设计瓶颈,陆国辉提倡“结构化临摹法”,即引导学生解构优秀案例的网格、色彩与视觉层次;更换主题元素而保留底层设计逻辑;通过对比反思持续优化方案。这一方法不仅有效降低了学生的畏难情绪,更实现了从技术模仿到思维创新的关键跨越。他反复强调,“软件只是工具,设计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才是核心”。在磨刀山遗址壁画设计中,他指导的学生的作品既深刻还原文化内涵,又体现现代审美意识,获得地方政府与专家的一致好评。近五年,他指导学生荣获国家级奖项11项、省部级59项,充分体现了“真项目、真实践”的育人成效。

图为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
服务社会:让设计作品“暖”起来
“设计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既怀改变世界的善意,也具实现改变的能力。”陆国辉说道,他注重将专业教学与服务社会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在公益实践中理解设计的社会价值。
在承担全区教育系统垃圾分类教育现场布置项目中,他组织学生开展专题设计并引入评审机制,使学生作品直接服务于公共教育。他提出:“设计教育不应局限于技能传授,更应唤醒学生的社会责任与人文关怀。通过公益实战,实现从‘设计师’到‘社会设计师’的转变——在回应真实问题中体验价值的创造,成长为有温度、有担当的设计人才。”
在此基础上,他构建“理论输入—实践验证—反思内化”教学闭环,推动学生从技术执行者向具备系统思维与社会意识的设计主体转变。学生通过画笔优化社区空间,借助信息设计提升政策传播效能,不仅强化了职业认同,更深刻认识到:设计的本质超越视觉美感,更在于解决问题、传递温暖、推动社会进步。

图为与指导参赛的学生合影
从教多年来,陆国辉始终以“四有”好老师为准则,深耕设计教育一线,以专业实践让文化传承有温度,以真实项目让教学有厚度,以服务社会让教育有高度,切实履行着新时代高校教师的使命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