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上,教师肩负着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担当着科技创新的时代重任。我校以“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为主题,开展2025年“师德标兵”“优秀教师”等专访,集中展现一批扎根讲台、潜心育人的先进典型,以此弘扬尊师重教风尚,凝聚教育强国力量。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王春勇老师常挂在嘴上,更是他2015年踏上三尺讲台以来,十年如一日践行的教育准则。作为教师教育学院的骨干教师,他始终以治学之严谨与为师之仁爱,在教育教学创新、学生成长帮扶、师德表率引领等方面深耕不辍,用三千多个日夜的坚守谱写了当代师范教育的生动注脚。

图为王春勇老师
他的课堂,是香香甜甜的“橘子味”
“数学从来不是书本上的冰冷符号,而是藏在生活里的智慧密码。”王春勇表示,面对数学学科抽象难懂的痛点,他始终秉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理念,执着探索让知识“活起来”的创新路径。为打破传统课堂的沉闷氛围,他将多媒体技术、实物演示与传统教学深度融合,用生活化场景架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让晦涩的数学原理变得可感可触。
“重积分”教学曾是困扰师生的重难点。为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王春勇历经多次试错:最初用面包片演示立体切分,却因食材过软难以定型;改用苹果切片观察剖面,又担忧学生使用水果刀存在安全隐患,最终,酸甜多汁的橘子成为他的“秘密武器”。课堂上,学生亲手剥开橘子,透过层层分明的果肉剖面,直观理解“三维立体降维为二维平面,再通过积分累计还原立体”的核心逻辑。课后,大家分享橘子的欢声笑语,更让“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深植于心。这种接地气的教学方式,让课堂参与度大幅提升,知识掌握率也显著提高。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星辰,需要不同的光照。”王春勇深谙因材施教的真谛,为不同层次学生量身定制成长方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他布置数学建模、学科竞赛等拓展任务,引导他们探索知识的边界;对学习困难的学生,他则用“小步子、稳推进”的耐心,帮他们重建信心。
2022级学生农某曾因教师资格证考试压力陷入迷茫,甚至萌生放弃的念头。王春勇得知后,立刻开启“心理疏导+方法指导”双帮扶:先通过谈心帮他厘清就业形势与学习目标,驱散心理阴霾;再针对科目三难点,筛选专属复习资料,手把手教他梳理知识点、拆解例题思路。他还特别要求农俊将知识点、例题、练习题逐题记录,甚至把规范草稿纸贴在笔记本右侧,用细节夯实基础。一学期后,农某不仅吃透了学科知识,更摸索出高效学习方法,如今每周都会主动预约答疑,从“厌学”变成了“乐学”。

图为上课现场
他的陪伴,是照亮前路的“引路灯”
在王春勇心中,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心灵唤醒。无论学生倾诉的是学习瓶颈、生活难题,还是思想困惑,他总能放下手中的事,以倾听者的耐心、陪伴者的温暖,诠释“师者父母心”的深意。
2021级数学专业学生黄某某考研期间,因调剂竞争激烈陷入困惑,数次想打退堂鼓。王春勇察觉后,主动找上门,拿着考研形势分析表、历年录取数据,逐一向她拆解:“青海师范大学这4个名额,你的专业课成绩有优势,只要抓好复试细节,完全有机会突围。”在黄某某备战调剂与复试的日子里,他不仅帮她梳理专业课重点,逐字修改自我介绍,还特意提醒她面试技巧。“复试前的一天,王老师叮嘱我说放宽心,你准备得足够充分,正常发挥就是最好的状态。” 黄某某说道,最终,她在28人竞争4个名额的激烈比拼中脱颖而出,成功被青海师范大学录取。
复试结束后,黄某某特意从青海带回一本烫金笔记本,想送给老师作纪念。王春勇却婉言拒收,转而拿起笔,在扉页写下满满祝福:“愿你带着这份坚韧与热爱,在教育路上继续发光发热。”他笑着说:“这是你奋斗的见证,该留在你手里。”后来,黄某某在微信里感谢道:“您让我感受到温暖,希望未来能成为让您骄傲的学生!回想起您课上的谆谆教诲,有很多个瞬间我都特别庆幸有您这样的老师!”

图为指导学生参赛
他的榜样,是薪火相传的“活教材”
“师范生将来要站上讲台,我得先做好他们的‘活教材’。”这是王春勇常说的话。从教十年,他从未迟到早退,教务处的考勤记录上,始终印着“全勤”二字。从备课前反复打磨教案,到课堂上工整规范的板演,再到课后逐份批改作业的细致,每个教学环节他都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用身体力行的严谨,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在课堂上,他总会穿插师德案例讨论:“将来你们教孩子,不仅要教会他们解题,更要教会他们诚实、坚韧,这才是教育的根本。”
作为骨干教师,王春勇更甘当年轻教师成长的“铺路石”。在青年教师培训会上,他毫无保留地分享十年教学心得,围绕理论联系实际,分享道:“别盯着教材照本宣科,要看看学生早餐吃的包子、路上骑的自行车,从这些熟悉的场景里找数学问题,学生才听得懂、记得牢。”年轻教师王老师说:“王老师的课不是‘标准答案’,而是‘打开思路的钥匙’,跟着他备课,我终于明白‘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真正含义。”

图为指导年青老师备课
十年耕耘,王春勇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橘子剖开的瞬间、笔记本上的字迹里、谈心时的眼神中,将“学高身正”的准则化作春风化雨的力量。他用专业打破数学教学的壁垒,用温暖点亮学子前行的道路,用坚守诠释着新时代高校教师的责任与担当。正如他常说的:“能做学生成长路上的‘点灯人’,就是我最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