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十四五】锻造新时代“四有”好教师
教师教育学院(师范学院)探索师范人才培养新范式纪实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1日
作者:董治安、蒲日材
来源: 贺州学院党委宣传部、教师教育学院
浏览量:

【编者按】为集中展现我校十四五期间各二级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中的独特风采与丰硕成果,特策划推出“回眸十四五”系列专题报道。本系列将逐一走进各二级学院,深入挖掘其建设内涵、特色亮点与积极贡献,多维度展现我校富有创新活力的育人体系与学术格局。这一期,让我们走进教师教育学院(师范学院)。

在国家大力发展素质教育、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破解传统师范人才培养中“职前职后割裂、理论实践脱节、校地资源分散”的问题,成为师范院校必须破解的课题。面对这一挑战,我校教师教育学院(师范学院)勇担使命,扎根地方,守正创新,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成功构建并完善了“一体化贯通·四台联动·UGIS协同”的师范人才培养新范式,交出了一份扎实而亮眼的“贺院答卷”。

图为学院召开教职工大会

一体化贯通:构建教师全周期成长的“闭环体系”

“一体化贯通”作为范式的核心,突破传统职前培养的局限,将教师发展视为覆盖“职前培养—入职适应—职后发展”全过程的动态成长体系,形成衔接紧密、循环提升的专业发展闭环。

学院系统整合课程体系、评价机制与培养资源,实现职前职后有机衔接。职前阶段,强化实践能力训练,如小学教育专业开设“校园应急处理”“班级管理实务”等课程,帮助学生提前熟悉教育现场。入职初期,学院依托“国培计划”“区培计划”等项目,通过线上研修、名师工作坊等方式,为新教师提供持续支持。职后阶段,邀请优秀毕业生参与课程设计和优化,将一线经验反哺教学,确保教学内容与基础教育改革同频共振。

这一“循环赋能”模式已结出硕果。学院凭借长达15年的教师培训项目积淀,推动职前课程与职后培训深度融合,开发了《教师职业技能手册》等实用教材,建设了《小学班队管理》《广西民族民间舞》等一批广受好评的特色课程,真正实现了对教师职业发展的全程支持。

图为学院在教学成果、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方面系列获奖证书

四台联动:构建“学练赛展用”融合的实践体系

如果说“一体化贯通”解决了纵向衔接问题,那么“四台联动”则是在横向上,为师范生打造了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实践能力锻造空间。学院通过“讲台、擂台、舞台、平台”的有机协同,有效破解了传统实践教学中“训练与应用脱节”的难题,形成了“学、练、赛、展、用”五位一体的实践育人新生态。

“讲台”是基础,学院利用微格教室、模拟课堂等设施,创设高度仿真的教学情境,学生通过“备课—试讲—评课—修改”的闭环训练,夯实教学基本功;“擂台”是驱动,学院建立分层分类的竞赛机制,举办“三笔字大赛”“教学设计竞赛”等活动,以赛促练、以赛促优,激发学生潜能;“舞台”是展示通过“师范生教学成果展”“乡村支教汇报”等形式,展示学生实践成果,并邀请中小学教师、家长参与评价,提升成果的实用价值,增强学生的社会认可度和职业成就感;“平台”是支撑,学院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师资、场地、信息、校地协同四大平台,汇聚高校教师、一线名师及行业专家,提供全方位保障。

近三年,学院学生累计获省级以上竞赛奖项105项,其中国家级20余项;在“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艺术展演、广西高校钢琴大赛等高水平赛事中屡获殊荣。此外,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国家级立项8项,自治区级立项35项。这一系列亮眼的成绩单,正是“四台联动”实践教学体系生命力的最佳证明。

图为学院“四台联动”育人路径展示及成效图片

UGIS协同:汇聚多元主体的“育人共同体”

学院积极推动UGIS协同机制,联合高校、政府、中小学与社会机构,打破体制壁垒,整合育人资源,实现从“高校主导”到“多元共治”的转变。开展S-S合作,夯实职前培养。与贺州市三县两区的中小学、幼儿园建立“三位一体”协同机制,通过“教学共导、基地共建、资源共享、问题共研”等方式深化合作,“一校两牌”模式进一步推动校地融合;开展U-G合作,优化职后培训。与政府教育部门紧密合作,近五年承担“国培”“区培”等项目33项,经费达630余万元,助力区域师资提升与教育智库建设;开展U-U合作,深化教育研究。与广西师范大学等区内外高水平大学及研究机构,联合开展科学教育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提升科研实力与影响力;开展U-I合作拓展教育服务。与大湾区及区内教育集团合作,推动学生顶岗实习,打通“实习”到“就业”的最后一公里,增强毕业生竞争力。

图为师范生在地方乡村小学开展实习顶岗

范式引领:学科专业与学生发展协同共进

在新范式的全面引领下,学院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与学生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全方位、实质性的提升。一是学科建设跨越发展。近三年申报科研与培训项目150项,立项50余项,其中国家级、省级项目持续突破;成功举办两届“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与教育强国建设论坛”,汇聚百余篇高质量论文,产生了广泛的学术与社会影响;二是专业建设成果丰硕。3个专业通过或进入专业认证程序,获区级教学成果奖2项,拥有区级一流课程3门,获批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承担区级课程改革项目8项,校级教改项目15项,专业内涵建设成效显著;三是学生发展前景广阔。实施“鸿鹄就业育人计划”,学生毕业去向落实率较高,学生考研意愿和上线人数逐年增长。多名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获科学教育教师资格,并签约北京十一学校九渡河小学、佛山市顺德区本真未来学校等国内知名学校,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图为学院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方面的活动图片

“一体化贯通·四台联动·UGIS协同”师范人才培养新范式,是教师教育学院对新时代“如何培养卓越教师”的深刻回应与成功实践。它重构了教师成长路径,体现了“全周期培养、全要素整合、全方位协同”的现代教师教育理念。这一范式的成功,不仅为地方师范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更为区域基础教育持续输送着“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新时代“四有”好教师。(资料来源:教师教育学院)

( 编辑:董治安 审核:麦茂生  )

扫一扫分享本页